公元1644年,中国发生了一场“天翻地覆”的大变局——在短短几年之内,明朝灭亡、农民军进京、清军入关,三方势力像三匹脱缰野马,争夺着这片即将改朝换代的土地。你能想象吗?纸醉金迷的京城成了“三皇同现”的权力修罗场。可:为何在看似胜券在握的时候,农民出身的李自成,却没能坐稳那把“龙椅”,反而一夜之间化为过客?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的细节被我们忽略了?
支持李自成的人说,他是老百姓的救星,带着理想和土枪进城,誓要打破压在百姓头上的“铁锅盖”;反对他的说他是流寇起义,打家劫舍,暴兵如潮,没个章法。京城一开,金银珠宝、美女宫娥,都摆在面前。他会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一心为百姓,还是像一群土匪进城挥霍无度?有人送来锦旗,也有人等着看笑话。一时之间,胜败未分,舆论成群结队地在城门口扎堆打赌。局面真有那么乐观?可别高兴得太早。
先聊聊李自成是谁。他是陕西延安一带的苦出身,年轻时做过马倌、邮差,家破人亡、吃尽苦头,最后带着一股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”的狠劲儿投身起义。跟着他干的,多是被朝廷折磨得快喘不过气的农民。明末朝廷出了什么问题?一是官员贪腐成风,谁有几个关系、敢送点银子的,都能在衙门混个好差事。二是老百姓交了赋税,还要应付没完没了的徭役——种地的人成了官员“高级提款机”。三是天灾接连不断,大旱、暴雨、蝗灾轮番上门,等于踢倒百姓最后的一根稻草。有百姓叹:“今年不死于饥,明年也死于苛税。”这些苦日子,帮了李自成的大忙。李自成许诺“均田免粮”“三年免征”,普通人哪有不跟的?就像今天减免贷款、送补贴,谁不爱?往前冲的,一车一车都是心甘情愿的——他们眼里,李自成就是天降财神爷。可明朝这头老牛,早就被压弯了腰,动弹不得,实在挡不住这群“新势力”。
但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。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虽然涌进了京城,但刚进门,老问题立刻浮出水面。那个曾经喊着“替天行道”的农民皇帝,刚坐上宝座没几天,就有点飘。手下的官员们,有的开始大肆搜刮财物;兵马放松警惕,纪律松散,民间风评急转直下。京城的老百姓,不少人发现,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,甚至“旧瓶装新酒”,连夜扒门板。别说把幸福生活还到老百姓手里,就连饭碗都越来越难保。有些没有得势的官员、降将,在暗中酝酿反扑。外头的清军磨刀霍霍,吴三桂也虎视眈眈。再看李自成这边,除了进城的喜气,还有什么变化?老百姓的回答是——一样的宋体,不同的字号。风平浪静之下,暗流涌动,明争暗斗,似乎下一刻就会决堤。
忽然,局面惊天大逆转——山海关这道“护城河”成了决定李自成命运的生死线。李自成本以为清朝不过一支北方马队,没想到吴三桂一翻脸,直接引狼入室,把清军请进了关内。山海关一失,等于给清军打开了通向中原的“高速公路”,谁都挡不住。此前那些看热闹的百姓,如今砸锅卖铁逃难,有人说:“李自成进城三年,大明就没了。”更要命的是,李自成的军队纪律崩盘,手底下人抢完东西拍拍屁股走人,没下锅的队伍一锅端。各路降将看到风向变了,纷纷反水。原本志在推翻明朝的农民大军,转眼成了人人喊打的“过街老鼠”。李自成不得不出城避难,所有的梦想都碎在了“山海关”这张地图上。
表面上,京城失而复得,仿佛一切回到了正轨。但你要真信了,就上当了。清军占领北京后,推行旗人特权,狠抓赋税,和普通老百姓心里盼的领袖形象南辕北辙。李自成这位“布衣天子”虽然名义上还有些兵马,实际上已经成了失势的草头王。城里的明朝死忠、乡下的残余农民军、山海关以东的新势力,全部陷入一锅炖肉的“乱局”里。各方都觉得,自己才是最大赢家,结果谁都没有真赢。一通乱斗下来,百姓依然流离失所,有人干脆感叹:“皇帝换了三茬,谁也没给咱真正当家做主。”一片混乱中,和解无望,每个人的算盘越打越精,谁也不再轻易相信“救世主”的神话。新的危机在酝酿,旧的矛盾没消,最后成了“新官上任三把火,火没烧热,人就撤了”。
看了一圈,有没有一种感觉:李自成和明末那些昏庸官僚、后来的清朝新贵,其实没什么区别?农民军进京变天,最后还是走上了“先肥自己腰包”的老路。到底是“时势造英雄”,还是“英雄造时势”?咱们到底该不该相信“换个人就能救天下”的故事?如果你穿越回1644年,会支持李自成继续革命,还是宁愿跟着清军图个新鲜?你觉得,农民起义真的能彻底改变社会,还是给陈旧的机器刷个新漆?欢迎评论区开大招——哪个答案,你最不服?
五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