蒋军黄埔一期生的上将之路:八个“幸运儿”的故事
1950年3月,袁守谦被授予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,这事儿一出来,整个圈子都炸了。在台湾的那些国民党军政大佬,十有八九都没想到,平时看着不声不响、没啥存在感的袁守谦,居然成了蒋军黄埔一期生里,头一个当上上将的人。
袁守谦是湖南长沙人,还是复兴社的核心成员。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,他就一直干政工方面的活儿。国民党往台湾跑之前,他还先后当过华中“剿总”司令部的秘书长,以及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的秘书长。
要是论资历和军职,在那些先后逃到台湾的黄埔一期将领里,袁守谦真没啥优势。他从没当过一线重要的军事官儿,也没指挥过大兵团打仗,就连参谋类的军职都没沾过边,更别说参与制定重要的作战计划了。
那袁守谦为啥能成为蒋军黄埔一期生里第一个升上将的呢?主要有两方面原因。一是他特别受蒋介石、蒋经国父子的信任,算是核心心腹;二是国民党在大陆败了以后,老蒋对那些在一线带兵的黄埔将领大多不满意,又觉得得加强对部队的控制。这么一来,干政工出身的袁守谦就被先提拔成了二级上将,其实就是摆个姿态给大家看。
后来,袁守谦还代理过“国防部长”,但没干多久,说白了就是帮蒋氏父子“看大门”的。因为袁守谦没多少军事经历,也没做出啥实际成绩,所以虽说早早就升了二级上将,可之后也就没啥发展了。1992年10月,他在台北病逝,享年89岁。
桂永清和王叔铭:海空军上将的不同命运
1951年,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孙立人升了陆军二级上将。陆军这边有了动静,接下来自然就轮到海军和空军了。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在1952年升了二级上将,空军总司令王叔铭则在1953年也拿到了这个军衔。
桂永清是江西贵溪人,虽说不是江浙一带的人,但特别得老蒋和何应钦的信任。抗战快胜利的时候,军统头子戴笠一心想当海军总司令,可他没多少相关的军事知识,就跟老蒋极力推荐当时在英国当军事团长的桂永清,让他当海军副总司令。为了这事儿,戴笠还特意跟桂永清搞好关系,桂永清在国外的时候,他家人都靠戴笠照拂。
可没想到,戴笠机关算尽,1946年3月却因为飞机失事去世了。之后国民党海军总司令由陈诚担任,可陈诚兼职太多,老蒋就让桂永清实际负责海军总司令的工作。1948年,陈诚替老蒋背了战败的锅,辞掉了所有职务,桂永清这才正式当上海军总司令。
逃到台湾后,老蒋对海军的表现特别不满意,1952年就免了桂永清海军总司令的职,让他去当没啥实权的参军长。不过为了安抚他,还是把他升成了陆军二级上将,他也成了蒋军黄埔一期生里第二个当上上将的人。
1954年,老蒋调整人事,原来的参谋总长周至柔调任“防务部门会议秘书长”,桂永清接了参谋总长的位子。从闲职参军长一下子升到权重的参谋总长,桂永清正得意呢,可没高兴多久就出事了——新职务刚干了几个月,他就突然猝死了,才54岁。至于他的死因,说法一直不一样,到现在也没个准儿。
桂永清死后,被追晋为一级上将。关于他的军衔,还有种说法,说他当参谋总长的时候就被升成一级上将了,不过这可信度不高,毕竟他刚升二级上将才两年,哪能这么快再升一级。
再说说王叔铭。他是山东诸城人,在黄埔生里,算是少见的空军人才。从黄埔军校毕业以后,他就被派去学飞行,还在苏联空军高级战斗轰炸学校驱逐科进修过,甚至在苏军的空军部队实习过,掌握了当时空军的战斗、轰炸、侦察等多种飞行技能,成了个全能的空军技术军官。
在担任国民党空军副总司令的时候,老蒋对王叔铭的信任比对周至柔还多。毕竟王叔铭一直干空军这行,专业性比周至柔这种半路转行的强多了。
逃到台湾后,周至柔当了参谋总长,王叔铭接了空军总司令的位子,1953年10月还升了空军二级上将。
桂永清猝死以后,“副参谋总长”彭孟缉接了参谋总长。可彭孟缉只是黄埔五期的,资历不够,1957年就被调到“陆军总司令”兼台湾防卫总司令的岗位,参谋总长换成了王叔铭。
1958年12月31日,王叔铭升为空军一级上将。原来的空军总司令周至柔虽然也是一级上将,但那是在参谋总长任上拿的,而且是陆军一级上将,所以王叔铭成了国民党军里第一个空军一级上将。
不过王叔铭的参谋总长也没干满两年,蒋氏父子觉得他的性格和魄力不足以胜任这个职位,就把他调到“战略顾问委员会”当副主任委员(主任委员是何应钦),参谋总长还是让他们认可的彭孟缉来当。
1998年10月28日,王叔铭在台北病逝,享年93岁。他是蒋军黄埔一期生里第三个升二级上将的,也是第一个升一级上将(不算追晋)的。
蒋经国的“死党”黄杰
1949年12月,国民党三万多残兵和家属被我军追着打,慌慌张张逃到越南,结果被法军缴了械,关进了集中营。在这些被关的国民党将领里,级别最高的是黄杰,当时他的身份是国民党“国防部”次长兼第一兵团司令官。
黄杰是湖南长沙人,在蒋军黄埔一期生里,他的军事能力不算突出,只能说中等水平,但人缘却好到出奇。就连脾气火爆的关麟征、陈明仁,都跟他交情不浅。1944年滇西反攻后期,黄杰接替宋希濂当上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后,还推荐71军副军长陈明仁升了军长。陈明仁带着部队打仗立功,黄杰一点不抢功,写战报的时候,把陈明仁夸得特别好。在蒋军那种大家都抢着邀功的环境里,这事儿可太少见了。
也正因为如此,陈明仁后来准备起义的时候,黄杰受老蒋的命令去长沙当说客,陈明仁也没为难他,只是用话暗示了一下,就把黄杰吓跑了。
1953年,法军把在越南关押的国民党残军陆续放了,用船送到台湾。黄杰到台湾没多久,就被升成了陆军二级上将,显然蒋氏父子是想以后重用他,先给个铺垫。1954年,孙立人被夺了兵权,调任参军长,空出来的“陆军总司令”“台湾防卫总司令”两个位子,就都由黄杰接任了。1960年,黄杰又升了陆军一级上将。
黄杰和蒋经国的私交特别好,又受老蒋信任,到台湾后成了黄埔一期生里最受重用的几个人之一。后来他还当了台湾省主席、“国防部长”等重要职务。蒋经国没事的时候,经常去黄杰家聊天吃饭,两人还常坐一辆车出去转悠,这哪儿是一般朋友啊,简直就是“铁哥们儿”“死党”。
1995年1月14日,黄杰在台北病逝,享年93岁。
从“西北王”到迎候后辈:胡宗南的起落
1955年,在家闲了好久的胡宗南,突然被老蒋叫去见面。两人寒暄了几句后,老蒋问胡宗南,愿不愿意去“澎湖防守司令部”当司令官。
那时候的胡宗南,早就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、手里握着几十万大军的“西北王”了。1950年败逃台湾后,他就一直坐冷板凳,没啥实权。
老蒋本来以为胡宗南会推辞,没想到胡宗南正想出来做事,当场就答应了。这事儿大大出乎老蒋的意料,对胡宗南的态度也好了不少。胡宗南去澎湖上任的时候,老蒋终于把他升成了陆军二级上将。
关于胡宗南的军衔,有种说法称他在大陆时期就是上将了,其实这是错的。他所谓的上将军衔,正确叫法是“中将加上将衔”,实际上他的正式军衔还是中将。在蒋军的黄埔生里,1950年之前没一个人被授予上将军衔,胡宗南这个“中将加上将衔”的待遇,在当时的黄埔生里,那可是独一份。
胡宗南到澎湖没多长时间,彭孟缉以参谋总长的身份去视察。飞机降落后,彭孟缉正要走出舱门,副官报告说:“胡长官在外面等着迎接彭总长您呢。”
彭孟缉一只脚都迈出去了,一听胡宗南在迎候自己,立马又缩了回去。他让副官转告胡宗南,让胡宗南去司令部等着就行。
要知道,彭孟缉是黄埔五期的,当年胡宗南当第一军军长的时候,彭孟缉还只是那个军里的一个营长。现在面对昔日的老长官、“天子第一门生”的迎接,彭孟缉觉得自己实在受不起。可胡宗南特别固执,就是不肯回去,两人就这么僵了二十多分钟,最后彭孟缉没办法,只能走出去跟胡宗南见面。这事儿传到台北后,成了国民党军政界的笑谈。
1959年10月,胡宗南被调回台北,之后再也没掌握过兵权,彻底被边缘化了。1962年2月6日,胡宗南病重住院,2月10日,老蒋来看他,胡宗南激动得泪流满面。2月14日凌晨,胡宗南去世,享年67岁,死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。
靠“打小报告”上位的罗奇
1957年12月,在老蒋的亲自关注下,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罗奇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。
罗奇是广西容县人,在蒋军黄埔一期生里,他早期的发展很一般,1943年才当上军长。罗奇真正被注意到,是1947年他担任战地视察组第四组组长的时候。在这个岗位上,罗奇拼命搜集前线国民党将领的表现,写成报告定期交给老蒋,这才引起了老蒋的关注。
辽沈战役打响前,老蒋把罗奇带在身边,去视察华北、东北的军务。我军向锦州发起进攻后,老蒋组建了东进兵团,从葫芦岛集结,想救援锦州。我军的阻援部队和东进兵团的蒋军在塔山展开了激烈战斗。
塔山之战时,罗奇被老蒋派去当督战官。可他在战场上瞎指挥、指手画脚,引得东进兵团的蒋军将领都特别不满,还给他起了个“罗千岁”的外号。虽然跟同事关系搞得很僵,但罗奇的表现却让老蒋很认可。淮海战役结束后,老蒋任命他为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,暗地里让他监视总司令汤恩伯。
上海解放后,罗奇又被老蒋点名任命为陆军副总司令,之后他在这个位子上一干就是十六年,创下了蒋军将领在这个职务上的任职纪录。
罗奇在蒋军将领里,能力算是比较平庸的,但就因为有老蒋的信任,居然成了蒋军黄埔一期生里第六个升二级上将的,这事儿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。
最后两位上将:陈大庆和袁朴
1960年,台湾的国民党特务头子陈大庆升了陆军二级上将。陈大庆是江西崇义人,逃往台湾之前,一直是汤恩伯集团的核心成员,还当过汤恩伯的副手。
到台湾后,汤恩伯和他集团的将领都被排挤,只有陈大庆靠着和蒋经国的好关系,继续被重用。当时军事主官的位子少,竞争激烈,在蒋经国的扶持下,陈大庆就转去“情治”部门发展,成了蒋经国对抗特务头子毛人凤的得力干将。后来毛人凤、郑介民等特务头子去世,陈大庆被任命为“安全局”局长,成了新的特务头子。
黄埔一期的李默庵回忆,他在香港住的时候,看到国民党特务活动特别频繁,担心自己被暗杀。有一天,陈大庆到了香港,还去李默庵家探望。聊天的时候,陈大庆拍着胸脯对李默庵说:“你放心,你的安全我包了。”
陈大庆不是个爱张扬的人,从他敢给李默庵保证安全就能看出来,当时他在蒋氏父子面前有多受宠。1973年8月22日,陈大庆在台北病逝,享年68岁,死后被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。
1961年,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袁朴升了陆军二级上将,他也成了蒋军黄埔一期生里第八个,也是最后一个(不含死后追授)被授予上将军衔的人。
袁朴是湖南新化人,1948年的时候,他还只是个军长,在蒋军一期生里,属于仕途不太顺利的。那袁朴后来为啥能升上将呢?原来北平解放后,袁朴和李文、石觉等蒋系将领不愿意留下来,傅作义就派飞机把他们送回了南京。老蒋在南京接见了兵团司令官李文、石觉和军长袁朴等人,觉得这些人是值得信任的手下。
逃到台湾后,袁朴担任过陆军副总司令等职务。不过因为在大陆时期,他最高的军职也就是军长,所以尽管后来升了陆军二级上将,知名度却不高。
1991年,袁朴在台湾病逝,享年87岁。
结语
蒋军的黄埔生,尤其是一期生,向来被老蒋高看一眼。可即便如此,不算死后追授的情况,也只有袁守谦、桂永清、王叔铭、黄杰、胡宗南、罗奇、陈大庆、袁朴八个人获得了二级上将军衔。至于一级上将军衔,更是只有王叔铭、黄杰两个人拿到。
仔细想想,这八个人的军事才能,在蒋军黄埔一期生里并不算顶尖的,尤其是像罗奇、袁朴等人,表现更是平平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,主要是因为蒋军一期生里,有能力的将领比如杜聿明、宋希濂、范汉杰、郑洞国、关麟征等人,要么被我军俘虏,在功德林改造后开启了新生活;要么选择起义或投诚;还有像关麟征这样不愿意去台湾的。
这么一来,这份蒋军一期生的“上将名单”,就显得有点“名气很大,实力却配不上”了。
五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